• b
  • b
  • banner1
  • 政协六安市叶集区委员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视察调研

关于推动医养结合发展、加快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建设的调研报告

日期:2018-11-30    作者:管理员    来源:政协六安市叶集区委员会    阅读次数:    字体:[] [] []

区政协专题调研组

 

我国老年社会进程在不断加快,养老问题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审时度势,将“推动医养结合发展、加快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建设”作为今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为开好“推动医养结合发展、加快我区社会养老事业建设”专题常委会,区政协专题调研组从5月开始,对区内各乡镇街养老机构进行了调研,并赴外地考察学习,重点就推进我区医养结合发展进行研究分析,深度思考。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7年底,我区总人口27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4.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比例15.1%。进入老年社会的国际标准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0%。由此可见,我区已进入老年化社会,而且老年化程度还相当高。

全区现有养老机构13家,其中敬老院12家,公建民营社会办养老机构1家,床位1410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4张;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所。全区医疗卫生机构87家,其中,区级医疗机构1家,疾控和妇幼保健中心各1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村(社)室(站)76家,民营医院2家。为4733名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了高龄津贴;资助10017名60周岁以上低保、五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点优抚对象参加银铃安康保险。据调查,养老机构中有50-78%的老年人患有一种甚至几种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骨质疏松等,养老机构需要就近就便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中的部分老年患者急诊处置后,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医”和“养”需要相互结合。2017年,我区在史河街道银和老年公寓、三元镇沙塘敬老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反响较好,应及时总结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推到医养结合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我区医养结合工作与全区老年化人口进程不断增加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瓶颈颇多,医养尚未结合

一是医养“两张皮”现象突出。在设置方面,养老机构基本没有设置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需卫计部门的审批,有严格的标准。而医疗机构中由于床位普遍紧张,无法设置养老床位,医养各自独立。在管理方面,医、养分属卫计、民政部门,“两张皮”现象十分突出。

二是报销渠道不畅。部分乡镇(街道)医疗机构尽管为老年患者提供了康复医疗服务,但这部分费用无法纳入医保范畴。已开展医养结合试点的两家养老机构中,三元沙塘敬老院仅能享受门诊报销制度,报销标准每人每年只有72元。村卫生室网采药品受用药目录限制,加之单品种药物用量少,经常发生治疗老年人慢性病药物购不到货,以及配送不及时现象。银和老年公寓未开通门诊报销系统,养老机构老人门诊住院费用必须在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方可报销,已成为我区医养结合发展的瓶颈。

三是小病大养现象突出。我区现行医保政策规定,只有区级医疗机构提供的老年人康复护理费用,可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由此引发诸多问题:一是有些老年人小病大养,动辄到区级医院就诊,要求住院,且一旦入院、轻易不愿出院,把医院当成了养老院;二是挤占床位,六安市第人民六院(叶集区人民医院)开放床位率已达120%,仍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三是医保基金压力大,区级(二级)医院的诊疗费用高于乡镇卫生院,能在乡镇卫生院看的病,却在二级医院看,不仅患者的自付费用高,医保基金也要多支付费用。

(二)资源分布不均,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养老机构布局不合理。据了解,全区设有13所养老机构,其中,史河街道设2所(含社会办1所),床位260张(社会办160张);平岗街道2所,床位200张;三元镇3所,床位400张;姚李镇1所,床位100张;洪集镇2所,床位200张;孙岗乡3所,床位250张。总计床位1410张,入住老人765位。养老机构和床位数的设立,是受各乡镇街基础条件影响,而不是根据其老年人口数设置的。所以,有的养老机构床位紧张,一床难求,有的却住不满,资源浪费。

二是区内尚无康养中心服务机构。据调研,国内现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模式,有90%老人选择居家养老,需要专门的机构派出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建立信息系统,实行大数据,以提供指导老人饮食、洗浴、康复、保健等服务。目前,区社区康养中心项目尚未启动。

三是转型升级进展缓慢。全区13所养老机构只有银和老年公寓属社会经营,其余均是政府承办。政府承办的养老机构,受人员编制、财政供给、资金投入等一些政策因素制约,缺乏专业人员,设施简陋,环境条件差,多数敬老院只能为五保老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服务。乡镇街敬老院因各种原因,勉强维持生存,社会满意度不高,基础薄弱,功能不全,转型升级存在困难,不能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

(三)财政投入有限,服务能力不足

一是专业养老机构队伍不足。据统计,目前,全区13家养老机构中有管理服务人员约43人,其中管理人员41人,专业持证上岗2人。除银和老年公寓有管理人员28人、持证上岗的2人外,其余敬老院只有管理人员,没有护理人员。而且管理人员大多是退职村干部担任,年龄结构偏大,也没有经过培训,人员经常变动,养老机构专业管理水平偏低,人员队伍配置不足,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二是签约服务有差距。目前,全区老年人签约人数有2.2万人,签约率53.6%(省卫计委公共卫生考核要求常住人口65岁老年人签约率达到60%以上)。签约服务的实施主体是乡村医生,而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多数只有2-3名村医,少数村只有1名村医,且大部分乡村医生年龄偏大、知识结构陈旧;同时村医还要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扶贫等任务,人少、事多、任务重,存在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与老年人健康需求服务还有一定距离。

三是信息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养老机构、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村(社)室(站)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未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不能为老年人的诊疗和护理服务提供精准的健康数据信息支持。

三、意见建议

(一)调整医保政策,打通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一要高度重视,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将医养结合发展作为重点民生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建立高规格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及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改、卫计、民政、人社、财政、规划、国土、供电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医养结合工作,将医养结合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强力推进全区医养结合工作。

二要突出重点,全面开通医养结合机构医保报销渠道。鼓励医养结合发展,乡镇敬老院与医疗机构合作单位、转型升级公建民营试点单位、医院转型创建医养结合等机构,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按照其设置等级,全面开通医保报销渠道,促进医养结合事业快速发展。

三要结合实际,将老年人康复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联网结算。全面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将老年人康复护理费用纳入医保费用报销,提高养老机构的就医门诊报销比例等,打通养老、医疗与医保的政策渠道。

(二)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打造医养“硬实力”

一要制定政策,合理规划医养资源。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叶集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体系建设的三年行动计划(或规划)》《叶集区社区康养中心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将康养中心建设列入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并尽快启动实施。在全区规划设计3个以医为主的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康复中心,规划床位180张以解决医养分离、资源分布不均匀问题。

二要改革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民营医院转型升级或个人资本投资新(改、扩)建医养结合机构的,规划、国土、民政、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在用地、建设、许可、医保、补助等方面要给予支持,经有关部门审批后,享受区内公办机构相应待遇。

三要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延伸服务或部分转型。鼓励现有的医院、卫生院结合实际,开辟康复病区,适当增加康复床位,结合中医康复治疗,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住院治疗。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采取远程医疗、委托管理、健康管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能力,提供多样化医疗、慢性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有力推动建立医养结合体系。对转型或招商引资进驻的医疗养老机构,区政府在投融资、建设规划和土地供应、税费、补贴资助等方面可以给予重点扶持。

四要推行乡镇卫生院与周边养老院医养结合全覆盖,开展以养为主的医养结合的试点。依托卫生院可在现有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鼓励和扶持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鼓励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将养老机构内提供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范围。

(三)强化医养队伍建设,提升医养“软实力”

一要加强专业护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辅的社会化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队伍,为社会化、职业化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养老院管理队伍建设,防止把养老院变成村社干部“养老院”,保持养老院管理人员应相对稳定,并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区政府要明确专门机构负责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经过认定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应做到持证上岗。从薪资及福利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签定的人员按规定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到我区从事养老医护工作的外来专业技术人员,在住房补助、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享受。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养老护理队伍中来。

二要开展全科医生居家医养服务。全面开展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在签约过程中,全科医生可根据居家养老签约对象的健康评估情况及实际需求,为社区高龄、重病、失能失智、部分失能失智以及失独等特殊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社区护理、家庭病床等持续有效的个性化“医养结合”服务,促进医疗服务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家庭。

三要探索“互联网+医养”,建立“医养结合”大数据库,完善医养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分布在医院、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社)室(站)的老人健康数据,为每个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老年人健康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诊疗和护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